刻不容缓!保护“端午节”传统文化节庆遗产
第2021期文化产业评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汉民族的四大节日,是为我们先祖所独创的且独具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节日。令人匪夷所思甚至难以接受的是,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且通过开发延伸其产业链条将其做大为韩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品牌。国人虽然迟滞5年也将中国端午节提升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但毕竟由于自家先祖所创制的节日让外人抢先推介而显得尴尬和难堪。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在先并做成文化产业品牌,这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的触动和启悟。
作者 | 刘金祥(文化产业评论作者;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Cady
节庆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以发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举办的传承某种文化价值理念的庆祝活动。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演进中形成的特定文化标识,是培育和扬厉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文化载体,是保障中华民族世代沿袭、绵延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鉴于此,2017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这表明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更加注重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为丰富的节日之一,具有独特文化韵致和深厚人文底蕴,在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维度。在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对于一年中较为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如何发掘其深蕴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让端午节成为赓续民族精神与传承情感力量的重要载体,是当今文化界应该深入研究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端午节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形态
从时令上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朗日高悬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从节庆上看,端午节又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一度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其起源发轫于古代百越地区(今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是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汉民族的四大节日,是为我们先祖所独创的且独具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节日。目前国内统一权威的说法和主流主导的观点就是,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故而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贬责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流传后世的著名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故国被占领百姓被侵凌,心如刀割,万分悲戚,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以自己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其时,恰逢风急雨骤,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顶风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洞庭湖。
为了寄托无尽怀恋与绵绵哀思,此后每年五月初五江南各地渔民荡舟江河湖波之上,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当地百姓又担心水里的鱼吞噬屈原的躯体,纷纷回家将棕叶裹包着米饭,夹杂着肉食、果品投入江湖,以喂食江湖中的鱼蟹,使之不吃屈原之身,遂所演化为后来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多年。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以看出,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身后400多年以后的事了。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深植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迄今影响最广最深。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包括台湾在内的我国各地过端午节时,许多人家门口挂菖蒲、艾草,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孩童佩香包。韩国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总之,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是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海内外过端午的共同习俗,端午节成为一种极富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文化形态。
二、端午节是当下节庆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载体和契机
对于节庆功能,不同领域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在哲学家眼里,节庆是智者的峰会、创新的舞台;在社会学家眼里,节庆是实践的土壤、沟通的桥梁;在文化学家眼里,节庆是文化的盛宴,艺术的舞台;在经济学家那里,节庆则是经贸的助推器,旅游的催化剂。
但无论怎样定义,进入现代社会,传统节庆大都如经济学家所言其蕴含着巨大商机,这在当下似乎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我国端午节自从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以降,越来越为老百姓所追捧,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渐显现,成为覆盖多个地区和领域的节庆业。
所谓节庆业,是指以节庆为中心、在节庆带动下由密切相关的经济文化活动共同构成的一个综合性质的产业。无论是粽子促销,抑或龙舟比赛,还是小长假旅游出行,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端午节作为节庆业所包蕴的商机,纷纷围绕端午节大做节庆文章、旅游文章。
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生活是和食物息息相关的,往往每一个节日都有特色鲜明的代表性食物。近年来在端午节来临之前,我国很多地方政府未雨绸缪,积极作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食品结构、增加食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加强质量监管,通过创造良好的节日营商环境和节日购物氛围,从传统节庆中开发出使娱乐活动产生经济效益的节庆产业和节庆经济。
一些地方精明的商家把秉持传统文化精神与实施商业策划、开展产品营销紧密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地掘金节庆淘金端午,以致于各类美食文化节和各种促销活动高潮迭起,IP营销、民俗风情推介、优质旅游资源开发等纷纷亮相,缤纷多姿的香粽、香包、扫帚成了端午节的主打产品,吸引着公众眼球,刺激着公众欲望。
据《国际商报》报道,2017年端午假日三天,北京市商务委以“粽情相约、传承端午、促进消费”为主题,以线下展卖与线上促销相结合方式进行营销,大力发展粽子经济,其重点监测的60家商业服务企业实现零售额17.9亿元,同比增长4.2%,特别是粽子市场呈现出品种丰富、价格亲民和购销活跃三大特点。
其中稻香村推出了血糯莲藕粽、五谷杂粮粽、豌豆蛋黄粽、黄米红豆粽、青稞白米粽、八宝竹筒粽等新品种,护国寺推出了南瓜、葡萄、牛肉等馅料粽子,深受消费者青睐和欢迎,满足了广大市民多样化口味和多元化需求,其中稻香村产品节前销售一空,销售额同比增长10%以上。
节庆作为一种重大文化事件,是指能够使事件发生地区和目的地产生较高旅游价值、赢得良好声誉或产生一定经济影响的人文活动,有经济学家据此推断,人类即将进入娱乐经济时代,“娱乐因素”将成为产品与服务的关键,经济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娱乐功能和娱乐因素。
端午节被国家列为法定假日,弥补了过去国人有节日无假日的缺憾,使得传统民俗习惯成为国家制度,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每逢端午节前夕,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旅游部门尊重民众在节庆文化传承中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大众旅游需求为己任,积极贯彻全域旅游理念,充分发挥端午节的文化优势,通过精心设计线路、悉心开发旅游资源,使得传统节日经济与当下西方节日经济并驾齐驱,不断实现从“政府办节”到“百姓过节”的华丽转身,助推了节日期间旅游市场的劲健与火爆,实现了节日旅游市场供需两旺、高位运行,广大游客通过端午旅游,收获了温馨、快乐与愉悦,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进一步提升。
据《中国旅游报》报道,2017年端午假日期间,全国共计接待游客8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7亿元。由此不难看出,端午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人们在变动不居的时代里追寻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园、让精神生活更有色彩和品质的同时,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商业社会的崛起,随着大众消费的扩张,端午节已经越发成为一个世俗化的消费节日,不仅失去了让人充满向往、激发情愫的魅力,更缺少了诗意盎然的文化情调。
“端午经济”的兴起,根源于传统节庆价值与意义,它在带给一些人商机的同时,更给人们带来关乎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深度思考,因为端午节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其承载的是早已渗入民族骨髓、浸入民族血液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家国一体情怀。
无论是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是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龙的节日说等等,端午节承载的历史故事无不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芒,滋养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涵育着民族特有的精神质素,熏染和陶冶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因而其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三、保护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庆遗产已是刻不容缓
令人匪夷所思甚至难以接受的是,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且通过开发延伸其产业链条将其做大为韩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品牌。
我国对传统文化节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09年9月端午节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且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产业性开发经济性利用一直持谨慎态度。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在先并做成文化产业品牌,这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的触动和启悟。一个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临国,自己都承认“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竟然以“端午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文化欺辱和文化霸权的味道。
但无论如何韩国的提早申报成功成为无法更改的事实,国人虽然迟滞5年也将中国端午节提升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但毕竟由于自家先祖所创制的节日让外人抢先推介而显得尴尬和难堪。对端午节等民俗文化节庆的继承发扬和开发利用,发掘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不仅仅是哪一个地区或者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全体公民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不能仅仅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集中在韩国将端午节申遗成功的那一瞬间,在失去之后才追悔莫及;而是将对传统文化节庆的继承、保护、开发和利用贯彻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秉持其人文功效的基础上发掘其产业价值,通过提炼其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尊重,一方面不能一味地沉溺固守其人文属性,使其经济价值难以体现和实现;另一方面不能将社会民众对传统文化节庆的热情作为聚敛钱财的工具,损害民众的民族情感,更不能对传统文化节日歪曲摒弃,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无本之花、无源之水。
假如将传统节庆上升到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的高度,我认为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先后申遗,表象上看似乎是两个节日申报顺序的前后之别,实则检验的是民族文化自觉观念与文化产业意识的强烈与否。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强大、政治强大和军事强大,更需要是文化的强大,即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文化软实力的强大。
如果一个国家在文化软实力的对话与博弈中输给其他国家,其结果无疑要比在政治、军事与经济实力上败给对方严重得多。所以,保护和开发端午节等传统文化遗产、加快发展节庆事业和节庆产业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四、保护和开发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庆资源必须与时俱进
一是注重在保护前提下开发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
当今之世,中华民族尽管是以汉文化为核心凝聚而成的,但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其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如从前。究其原因,是由于今天任何民族所面临的已经不是狭小范围内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而是面对着全球范围内多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去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着人文上的优势,在今天却极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丧失殆尽。
因此,目前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与角逐,已经变得更加频繁与尖锐。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如同经济实力一样,不是先天生成或自然增长的,而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大众精神需求加以开发和生产的。要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实力一样,需要以物质方式和产业形态加以储存和呈现,通过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尚变,注重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文化节庆,不断打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特色及优势。
二是注重把保护开发传统文化节庆作为加强民族精神内生力建设和培育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
就我国目前国力而言,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备受世界关注和瞩目,国人也引以自豪和骄傲。但却很少有人认识到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文化节庆的保护开发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认识到传统文化节庆的保护开发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我国的世界地位、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
这种模糊思想和错误认识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尤为严重,以致于以节庆为文化资源的文化产业得不到有效发展,中华文化以经济方式在内部传承和向国外传播还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节庆是一种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血脉,构建着一个社会的精神谱系与文化传统,涵育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通过鼓励政府支持民间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文化节庆,不断实现其人文濡染功能和经济增值效能的最大化,发挥其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固本强基作用,使其成为加强民族精神内生力建设和培育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换言之,通过对传统文化节庆的保护和开发,体现出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彰显出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
三是注重把保护开发传统文化节庆作为强壮民族文化筋骨的“干细胞”。
近年来,一些国人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或全面抛弃或倚重倚轻,中华文化传统节庆的人文属性被淡化、产业属性被漠视,这种行为其实是在割断文化命脉、践行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肢解经济文化一体关系、背离时代发展大势,长期下去其后果将是整个民族的困短与国家的萎缩。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一书中,如果将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巨人,那么经济实力显示的是其体魄,政治实力显示的是其骨胳,军事实力显示的是其双拳,文化软实力显示的则是它的血液,一旦失血过多,这个巨人就会轰然倒下,成为一具无人理睬的僵尸。因此,我们为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巨人的造血工作一时一刻不能也不应停下,将“端午节”等重要传统文化节庆,视为为中华民族文化这一巨人造血的“干细胞”,通过保护、开发与利用好“干细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久远,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敦厚殷实。
// 主题阅读 //
高薪诚聘:合作作者(点我了解详情)